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常青年对照组,145例单纯颈椎病患者作为成年对照组,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包括L3倾斜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两对照组的各矢状位参数,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DLS组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DLS组PI为50.4°±10.2°,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45.1°±9.6°,P0.01)和成年对照组(46.9°±9.1°,P0.01)。与青年及成年对照组相比,DLS组LL、SS较小(P0.01),PT、SVA较大(P0.01);TK小于成年对照组(P0.01)。DLS组中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者37例(占35.9%),PI为53.1°±8.8°;无退变性腰椎滑脱者66例,PI为48.9°±10.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P0.05)。DLS组侧凸Cobb角与PT显著相关(P0.05),余冠状位参数与矢状位参数间未发现相关性;LL、PI、SS、PT两两之间显著相关(P0.01),LL、PT与TK显著相关(P0.01),SS与TK显著相关(P0.05),LL与SVA显著相关(P0.01)。结论 :DLS患者PI高于正常青年及颈椎病患者,高PI可能参与了DLS的发病机制;DLS患者退变、侧凸的腰椎仍存在调节矢状位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平山病(Hirayama′s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次报道[1]。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为青少年隐匿起病,男性多发,一侧或双侧不对称的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疾病进展数年后多自然静止。平山病在临床症状上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运动神经元疾病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有很大不同。因此对平山病及时、准  相似文献   
4.
<正>第十二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于2015年10月23~25日在苏州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注册参会代表1705人,会场实际参会人数逾2000人,创历史新高。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2638篇,内容分别涵盖脊柱疾患诊治和研究的各领域,共选出口头交流论文248篇,纸质壁报交流91篇,同时本次大会特别邀请海内外脊柱外科专家发言36人次。大会围绕颈  相似文献   
5.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是少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3%,占全部原发性骨肿瘤的1%;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10~30岁的青少年和青年患者约占80%;其好发部位为脊柱,约占30%~40%,其次为长管状骨及手足骨[1、2]。在生物学上有潜在的局部侵袭性,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从1956年被正式命名至今,其在世界各地均有报告,但绝大多数报告的病例数量较少,而关于脊柱病变的单独报告则更少,未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3]。现就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实验室研究、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方法:2005年1月~2010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GCT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1~49岁,平均34.0岁,<30岁者7例,30~60岁者13例.病变位于胸椎13例,腰椎7例;病灶仅累及单节段脊椎15例,双节段1例,3个节段4例;均为Enneking S3期.15例为首次手术治疗,5例因复发而再次手术.行刮除术9例,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7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4例.手术时间168~690min,平均44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0~8500ml,平均3286ml.术后放疗7例.采用卡方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术后GCT复发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首次手术与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放疗与否的相关性.结果:3例失访,17例随访18~86个月,平均48.0个月.11例患者未见复发,6例患者局部复发.病灶累及胸椎者的术后复发率为3/11,腰椎为3/6;男性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9,女性为4/8;年龄<30岁者术后复发率为1/6,30~60岁者为5/11;首次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为5/13,因复发再次手术的复发率为1/4;手术时间<7h者复发率为4/6,≥7h者为2/1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术后复发率为2/7,≥3000ml者为4/10;采用刮除术者术后复发率为6/7,采用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及整块切除术者无复发,采用刮除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术后放疗者复发率为5/7,未行放疗者为1/10.局部复发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受累节段、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未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放疗与否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GCT手术治疗后的复发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整块切除或经瘤的包膜外彻底切除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004年5月~2011年9月,采用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7±14.1岁(11~63岁),其中年龄≥35岁18例,35岁15例;术前平均后凸角98.9°±18.2°(70.0°~130.0°),其中≥100°者17例,100°者16例;后凸顶点位于上中胸椎(T10及以上)19例,胸腰段及腰椎(T11及以下)14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B级各1例,C级5例,D级12例,E级14例。ODI术前平均19.5±9.4分。根据年龄、后凸顶点位置、后凸角度、术前Frankel分级、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组。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后凸Cobb角,对合并侧凸的患者测量侧凸Cobb角。对手术前和随访时的患者进行脊柱矢状位平衡测量、实际身高测量、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Oswestry评分、VAS评分和手术PSI满意指数的评定。总结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积极采取相应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平均后凸Cobb角98.9°±18.2°,术后平均为30.9°±11.3°,矫正率为69.1%,末次随访时平均为34.8°±15.1°,矫正率为65.3%。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身高测量、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Oswestry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均改善,手术总体满意率为87.9%。并发症发生率为54.5%,其中术中并发症12例、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术后中远期并发症4例。所有并发症均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发生并发症者的总体后凸矫正率与未发生并发症者相当,但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者在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明显不如无并发症者。结论: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但需要尽量防止严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50年代,Boucher率先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行脊柱融合术;60年代Roy-Camille推广了该技术。此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被广泛用于胸椎和腰椎手术,其经过椎弓根进入椎体,对脊柱"三柱"均有稳定作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罹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人群的脊柱手术也常需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然而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与骨密度密切相关,扩大的骨小梁网状结构会降低对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导致内固定松动~[1、2]。为了改善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已成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老化、退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被认为是DDD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引发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修复IDD是治疗DDD的重点。IDD过程中伴随着炎症介质的产生、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类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对IVD具有保护作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有望成为IDD修复的治疗药物。笔者拟对褪黑素在椎间盘退变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及IDD的早期药物干预和修复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